html模版餐廳油煙味英國脫歐的歷史與現實原因
【聲音】

如果隻有組織所給的權益,而無相應的義務,就太劃算瞭。隻可惜,天下沒有這種免費的午餐。於是,聰明的英國人退而求其次,作如此盤算:歐盟既帶來更多安全和利益,若能減少一些義務而仍留在裡面,豈不妙哉?卡梅倫首相為脫歐公投大開綠燈時,餐廳油煙大概打的就是這個主意。這場豪賭的預定結果是:留歐派勝出,英國繼續待在作出重要讓步後的歐盟之內。可隨著公投臨近,原本絕對少數的脫歐派竟開始佔上風,英鎊對美元匯率隨之暴跌,卡梅倫是否在懊悔——難道押錯瞭寶?

脫歐公投作為近來最熱門的話題,直接肇因是十年來歐盟經濟的萎靡不振,近年來折騰不停的歐債危機,歐元區高居不下的失業率,以及近兩三年歐盟東部成員國甚至法國、比利時所面臨的難民危機等。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政治立場保守的小黨獨立黨趁火打劫,竭力鼓噪退出歐盟。幾年間,這個寂寂無名的脫歐專業黨行情暴漲,陡然間成為世界媒體的聚焦對象。也是在這種形勢下,卡梅倫為爭取脫歐派選票以獲連任,去年大選期間作出瞭舉行脫歐公投的許諾。他今年2月在歐盟峰會上討價還價,迫使歐盟允諾給予英國“特殊地位”以換取其留歐,回國召開內閣會議後宣佈6月23日舉行公投。對脫歐派政客來說,這無疑是大好消息。他們聲稱,歐盟權力太大,對各國主權限制太多,歐盟法令事實上已高於英國國傢法令,歐洲法院事實上已凌駕於英國最高法院之上﹔金融危機後歐盟引入的金融交易稅降低瞭英國的金融競爭力﹔歐盟成員國太多,眾口難調,在與域外國傢簽訂自貿協定時難以取得進展,而退出歐盟,英國便可以獨立推行其貿易戰略,貫徹其貿易主張﹔同樣重要的是,隻有退歐,才能管控好早已使其大傷腦筋的歐盟移民問題。

但這隻是脫歐派的觀點。一些獨立智庫認為,英國退歐將引發嚴重的經濟後果,如企業投資下滑、內需萎縮、金融流動性下降、銀行借貸成本上升等﹔這又將導致英鎊對歐元匯率走低,進一步引起進口成本上升和通脹等問題。在全球化時代,脫歐絕非一個孤立事件,而是將產生全球沖擊。正如新晉倫敦市長薩迪克汗所言:“一旦‘脫歐’,對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傢企業的在英商務和德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已同英國開展的經貿合作都將產生影響。”此外,光解除與歐盟的契約關系就得花兩年時間,之後與歐陸各經濟體進行種種談判以重建貿易關系,又得花五年時間。馬拉鬆式的談判本身就是不穩定因素,對英國經濟將產生負面影響。同樣需要考慮的是,在與歐盟關系上,脫歐將意味著一種雙輸局面,不僅英國損失嚴重,歐盟也將出現振蕩,其他成員國將起而仿效,最後分崩離析也未可知。從英國看,退歐也將帶來國傢分裂的新風險。蘇格蘭不同於英格蘭,歷來親歐,希望留在歐盟,脫歐勢必給本已十分活躍的獨立運動火上加油。

既然英國搞脫歐公投,不妨看看歐盟的來龍去脈。經歷過羅馬帝國滅亡後無數次戰爭尤其是20世紀兩場至為慘烈的“世界”大戰後,同屬一個文明或文化、宗教等同屬一個體系的歐洲各國終於意識到,民族國傢並非神聖,而是使各國陷入深深分裂、戰爭災難不斷的根本原因,將來更可能使歐洲再次面臨大規模戰爭的滅頂之災。為瞭避免再次發生大戰,也為瞭應對蘇聯集團的地緣政治壓力,各國應該聯合起來。於是,1950年法德率先建立瞭“煤鋼聯合體”,之後擴大為西歐聯盟、歐洲自然貿易聯盟,後來又擴大為歐洲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最終改名為歐洲聯盟。隨著時間推移,歐洲超國傢組織獲得越來越多的權力,以至一度出現瞭這種預測:歐盟不久就將實行統一的外交政策﹔隻要各國一如既往朝更緊密聯盟努力,讓渡更多權力,歐盟終將變成一個擁有單一主權、單一軍隊的“歐洲合眾國”。

現在看來,這種預測太樂觀瞭。僅從英國看,其對歐盟的態度從來就是半心半意的。想當年,二戰硝煙未散,丘吉爾就呼籲成立“歐洲合眾國”,可出於對一個夕陽殘照的帝國的幻想,再加與美國的特殊關系,他從一開始就主張英國自外於“合眾國”。在他看來,英國雖是歐洲國傢,但也是遍佈全球、無比“榮光”的日不落帝國的中心,既如此,像法、德等那樣作為成員國加入所謂“合眾國”,與自己的高貴身份是不般配的。可隨著歐陸經濟蓬勃發展,蒸蒸日上,晾在一邊的英國著急瞭,態度起瞭變化,從1961年起竟三次申請加入“合眾國”。因戴高樂反對,前兩次申請均遭拒絕。他反對的理由是,加入組織的英國將是一匹美國安插進來的“特洛伊木馬”,因而最終將沒有歐洲,隻有一個唯美國馬首是瞻的“大西洋共同體”。晚至1973年,英國才正式成為歐共體的一員。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組織外苦苦徘徊瞭十幾年,眼巴巴盼望著被接納,可加入後僅僅兩年,英國就要脫歐!1975年脫歐公投當然未獲通過,直接肇因是1973年的石油危機引發歐洲經濟的暫時困難。如果說英國人勢利眼,隻能同甘不能共苦,也許並不公平。其荒謬表現有更深的原因。與英國人打交道,發現他們提到歐洲大陸時,往往不說“歐洲大陸”這個詞,而直稱“歐洲”,就好像英國與歐洲相對待、英國人不是歐洲人似的。這種用詞看似無心,實則暴露瞭一種集體無意識。考慮到大英帝國曾經的“榮光”,這種身處歐洲卻自外於歐洲的心態就更容易理解瞭。但從根本看,是地緣格局使英國與歐陸之間註定隻能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地理上的英國並非歐陸的一油煙分離部分,而隻是西北隅的島國。把它與大陸分隔開的隻是英吉利海峽。海峽寬約240公裡,最窄處僅34公裡,但即使橫貫多佛海峽的海底隧道早已運行,加強瞭英國與大陸的聯系,兩者間仍隔著大海,聯系終歸有限﹔在沒有隧道和其他現代交通手段的時代,聯系更是少得多。

這種距離不近也不遠,使歷史上的英國既能享有政治獨立,又能與之保持千絲萬縷的聯系,既能一定程度地避開歐陸的戰禍,又能方便地吸納先進的大陸文化。事實上,在歷史上大多數時期,相對於歐洲大陸,英國文化是落後的。這必然反映到語言上。中古英語大體上是一種未開化的“部落”語,現代英語雖然先進,但這很大程度得歸功於大陸語言——源自法語、拉丁語的詞匯佔比竟高達60%以上。及至伊麗莎白女王時代,經濟發展終於使英國文化煥發光彩,破天荒為歐洲貢獻瞭莎士比亞,可最著名的莎劇如《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等,不僅地點設在大陸,以大陸人為主角,而且從中可清楚地看到,地處偏遠的英國人對歐陸文化是何等向往。當然,英國文化對大陸的貢獻也是巨大的,尤其是現代商業和體育文化,但誰能否認,英國基督教,甚至音樂、繪畫等統統源自歐洲大陸?甚至獨樹一幟的英國哲學也與歐陸哲學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

與歐洲同屬一個文明的事實解釋瞭為何英國不否認其為歐洲的一部分,而地緣格局和英聯邦遺產等又使它享有一般歐盟大國不可能享有的特殊地位,如保留貨幣主權,不加入申根組織,不參與旨在加強政治一體化的動議等。若卡梅倫賭博成功,英國留歐,其從歐盟得到的特殊待遇隻會更多。但其他成員國做何感想?如果英國果真退出歐洲,歐盟在全球的分量勢必明顯下降,一些心懷不滿的成員國或將仿效英國,蘇格蘭會進行第二次退英公投,甚至威尼斯也可能退出意大利(威尼斯一直有脫意運動)。即便是前者,“合眾國”也將離歐洲更遠。若是後者,則本可能實現的“合眾國”之夢,將變成一個慘淡而遙遠的回憶。

(阮煒)





除油煙機C3225D51546B2C0D
arrow
arrow

    n5fggh8jc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